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化学 -> 正文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4:19阅读:
字号:|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和特点制定了如何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方案。然可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许多问题,笔者结合实践,反思新课程教学过程,对新课程开始阶段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思考。

  一、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材结构变化大,教师不适应。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化学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但是主干知识元素化合物部分设计过于单薄和集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是理解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理论的重要素材。新教材将元素化合物钠、铝、铁、硅、硫、氮压缩到化学必修1第三章和第四章,即不利于化学专业班学生学习,也不利于非化学班学生学习和理解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结果上的变化,引起教学方法上的变化,教师需淡化科学知识重视人文教学,许多教师不适应。

  2.内容不好把握

  必修部分有机内容显得过于简单,有些内容必修和选修重复太多。必修2的有机部分所涉及的知识点有甲烷和烷烃、乙烯和苯,乙醇和乙酸,糖类和蛋白质,煤的综合利用和石油加工,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如乙炔、乙醛、乙酸乙酯等没有设计。有机概念如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仅是作了简单介绍,官能团的概念更是没有,有机反应仅仅是设计了取代、加成、氧化和酯化,知识点和知识内容显得单薄,与当今有机化学的迅猛发展是格格不入的。有些与生活联系较密但与当今高新发展无关的内容,如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却显得过入重视,在化学必修2第三章(基本营养物质)、化学选修五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化学选修1(关注营养平衡)重复出现,虽说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主干知识结构是相同的,还如塑料、纤维和橡胶的内容在化学选修5第五章第二节(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化学选修1第三章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也存在同样问题。建议增加烯烃、乙炔、乙醛和乙酸乙酯相关内容。

  3.教材注重能力开发,但与高考有些地方衔接不上。

  在使用完各个模块的教材后,许多任课教师担心进入高三复习后,教材是否适应高三复习。主干知识元素化合物部分设计过于单薄和集中及必修部分有机内容显得过于简单,有些内容必修和选修重复太多。由于教材后学生实验板块被删掉,使得有关实验是作为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让教师本人感到无可是从,实验安排形式缺乏统一性,让科组每年购买实验仪器和药品缺少参数。于是产生新课程不能满足学生与家长应试的要求。

  4. 教材内容与课时安排的问题

  新课程人教版教材各模块参考书所提供授课时数缺乏可参考性,有些内容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消化时间,有些活动需要安排讨论、探究、实验和一定的习题,但如果安排这些活动,上课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如果不安排这些活动,教材的参考性就值得怀疑。

  5.教学评价滞后

  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不适应课改的实际,而新高考方案迟迟没出台,是新课改中教师最困惑的问题。纸笔测试仍然是高中化学新课程评价的有效形式,学校在评价中重视对知识技能的评价,重视小测,作业,和笔试,对三维目标的评价放在一边。

  二、今后的应对措施或设想

  1.全体化学老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课程理念,并把这些新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激励、民主、开放、探究”要成为每堂化学课的主旋律。全体化学老师要进一步钻研新教材,对新教材中每一栏目的功效理解透彻,以便于进一步提高驾驭新教材,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如[你知道吗]引导同学们回顾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间驾“桥梁”,联系已有经验,激发探究的欲望;[交流与讨论]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引导同学们展开讨论,为充分表现大家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像力提供机会;[观察与思考]展示的实验、模型、图表中蕴涵深刻的化学道理,帮助同学开启化学思想。等等。在教师备课方面,采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形式,在每堂课前,位老师坐在一起,钻研教材,提出各自对上好本节课的想法,然后进行讨论,共同制定方案。上完课后,再找时间坐下来共同探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并指明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加以借鉴。一个单元结束后,以学生的学习档案为基础,教师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通过抓好集体备课、教师们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更进一步的发挥了教师的群体作用。

  2.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学生课堂实录评价表、平时作业考核表、研究性学习评价表等。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对各主题的学习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根据需要,大刀阔斧组合教材内容,顺序。

  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探究和开放性问题,都需要学生有充分思考和准备,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预习,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很难完成这些问题,或是无法让学生有充分思考,这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可能会出现教师包办代替,这又回到旧的教学方法上去走老路了。所以为了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上课前作好预习准备,同时做好预习指导。课前要做更充分的准备。由于课本上开放性的问题多,学生在思考这些开放性问题,可能会提出与你原先预想的根本不一样。开放性的实验也多,上课前要多准备实验药品,以满足学生所设想出来的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回答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奇异”思维。

  4.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在教学中还要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由于我们学校的高一学生是来自于不同层次的初中学校,在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个性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上等都存在个性差异,采用 “ 一刀切 ” 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学生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感觉教材内容较浅,有 “ 吃不饱 ” 的现象;另一种是学生化学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感觉高中化学太难学,听不懂,出现厌学放弃的现象。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化学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要求不同等针对性分层次教学措施,对前一种重情况的学生重在点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并且为这些有能力的学生开设化学培优校本课程,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等,以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让他们能吃得饱,也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后一种情况的学生重在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进行交流与合作探究性学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重在培养他们的化学科学素养。只有这样分层次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 编写配合教科书使用的教师手册

  要重视配合新教科书使用的教师手册或教学参考用书的编写和出版工作。教师手册或教学参考用书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阐述,提示教学的重点和预期的教学效果,解析疑难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探究性实验和参观、调查活动的组织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也可单独编制学生实验活动指南)。同时,要提示或给出各章教学的参考资料,帮助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进行教学设计,对开放性和实践性习题要给出提示。教师手册或教学参考用书要配备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光盘,为教师提供配套多媒体教学影像资料、优秀的教学课件、网上教学资源索引。

  6、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

  教师在实施必修化学的教学中, 遇到了关于习题的问题。由于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习题教学和训练模式, 加之教材中个别习题的表述和问点与教材正文内容之间的跨度偏大, 市场上的习题教辅资源往往偏难、偏繁、偏旧, 所以出现了学生“学得高兴, 做题痛苦”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形, 教师要改变原来的习题处理方式。

  教师要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 选择难度适合、考查点适合的题目, 不要让习题牵绊教师的教学。有的教辅习题质量较差, 挂着新课程配套资源的字样, 内容却是原来教辅资料的简单重组。在新课程实验区, 教师按照新课程进行教学后, 学生不会做教辅中的习题, 教师不是对习题进行筛选, 而是将习题中涉及到的内容( 新课程中不作基本要求的内容) , 在课堂上进行大量补充, 这是不倡导的错误做法。教师要注意, 习题的处理也要分出层次水平。例如, 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 有的教师仍然按照原来的经验, 从学生接触到相关计算的时候,就让学生达到高考的水平。新课程的教学进度较快, 在较短的时间内, 很难达到原来要用一个月的教学时间达到的水平和难度。如果仍按照原来的处理, 实验区的事实证明, 会导致学生连基本的计算都未能掌握。因此, 关于物质的量计算的习题要分出阶段, 在开始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 即简单的公式换算, 在后面的学习中, 逐渐加大难度和复杂程度。

  下面我谈谈我们高一备课组在实施新教材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进。

  1、实施探究性实验技能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行的实验教学,学生大多数处于观众位置上,某些操作的细节或现象一晃而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我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除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外,主要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实验现象思考、讨论、改进),让学生亲身体验,然后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例如,在介绍铁的化合物知识时,课本安排了制备Fe(OH)2白色沉淀的演示实验,按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和现象的观察,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如何制备Fe(OH)2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在可溶性亚铁盐溶液中滴入强碱溶液。

  学生动手操作:将NaOH溶液滴入FeCl2溶液中。

  现象:立即产生灰绿色沉淀,久置后变成褐色沉淀。

  通过现象的观察,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白色沉淀?

  学生相互讨论,探究原因得出:+2价的铁易被空气中O2氧化成+3价的铁。

  进一步设疑:如何操作才能得到Fe(OH)2白色沉淀呢?

  学生活动:隔绝空气条件下

  学生动手操作:将滴管插入FeCl2溶液下面慢慢挤出NaOH溶液。

  现象:滴入后还是灰绿色沉淀,久置后变红褐色沉淀。

  此时学生各抒已见:①要用新制FeCl2溶液,②NaOH溶液中溶解了少量O2,③要将试管中液体液封。

  学生动手操作:先在试管中加入新制FeCl2溶液,再加入苯或汽油,然后将胶头滴管伸入液面下加入煮沸过的NaOH溶液

  现象:产生的白色Fe(OH)2沉淀。

  经过学生亲自动手,创新改进,既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质疑释疑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教师要想把精心备好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授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就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重难点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钠一节时,首先用投影仪让学生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当学生看到一系列实验现象后,再亲自实验,这时的学生就既好奇又感到困惑不解:(1)为什么钠会熔化成小球浮在水面上?(2)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且发出嘶嘶的声音?(3)滴入酚酞水为什么变红?此时的学生急待弄清这些现象的原因,必须紧张的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经过思考和讨论,大多数学生得出问题(1)因为钠的密度小,故浮出水面。但为什么熔化成小球呢?说明金属钠的熔点较低,与水反应放出

  的热量使钠熔化为液态。问题(2),因钠球与水接触的部位放出气体,推动钠小球在水面运动,由于不同方向受力不均,故往返进行无规则运动。问题(3)溶液滴入酚酞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可知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教师些时可进一步设疑,生成了什么气体?如何收集且实验产生的气体了呢?这就是本节课难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参加反应的元素种类思考,学生

  马上想到是氢气或氧气。进一步设疑怎样证明气体成分呢?学生集体讨论后得出收集并

  点燃,能燃烧则为氢气,否则为氧气。从而设计检证气体成分的实验,这样逐步推进,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既激发学生探求问题求知欲,又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归纳问题

  的能力,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合理的设计教学程序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

  教改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参与热情,有效发挥课堂效率。比如,我在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一节的习题时,首先把本节课教学目标告诉给学生,即引导学生复习离子反

  应条件,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然后在黑板上出示了5个练习题:

  (1)稀H2SO4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2)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

  (3)溴化钾溶液与氯水混合

  (4)氢氟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5)醋酸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

  (6)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

  能根据离子反应条件写出前4个离子方程式就达到了基本要求。题目一出现,课堂上气氛就活跃起来,第(1)题简单,大多数学生很快完成。第(2)题少数学生把碳酸钙写成离子形式,此地教师及时让学生查看溶解性表加以改正,引导学生熟记溶解性表。第(3)题绝大部分学生都完成的很

  好。第(4)题多数学生忽略氢氟酸为弱酸而直接写成H+形式,第(5)题中等学生能写对,但有些学生在配平上及醋酸直接写成H+上出现在了问题,此时再指名二名学生书写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这样前五题学生基本完成,在检查中,发现第(6)题绝大部分学生无法动手,搞不清楚少量氯气首先和什么反应。这时我及时把离子还原性排列表写在黑板上,成绩好的学生领悟了,马上写出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并且还注意了反应物浓度的影响。再派一名学生板书出答案,并讲解理由,这时全班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听他的讲述,问题迎刃而解了。教与学产生了共呜效应,顾及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也有机会,有条件探讨较深的问题,这样有利于缩小不同层次学生间距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将零星分散的知识归纳、小结,并辅以有趣的例证,形象的比喻,风趣的韵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发挥教师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探索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有大的改观。

上一篇: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