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其它 -> 班级管理 -> 正文

“共生效应”在班级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56:10阅读:
字号:|

  “共生效应”在班级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共同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共生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我们的教育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与协作能力搭建舞台,在班内建立多个小组“共生圈”。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探究学习,共同切磋的机会;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小组互相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生活中,使学生更多体验小组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

  2002级四班由于种种原因,经过一年的发展变化,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没有养成,学习成绩也下滑到级部倒数第一,更重要的是学生失去了自信心,失去了上进心和竞争意识,整个班级象一盘散沙,原班主任招数使尽,被迫辞职。经学校研究决定让我接这个班级。当时深感压力颇大。冷静思考这个班级问题所在,鉴于对“共生效应”的启示思考,我把这种效应引入了班级管理,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

  首先,合理分组,建立“共生圈”。为了突出学习的中心地位,根据学习成绩“优劣”搭配,兼顾个头高低,四人为一个“共生圈”,小组中最优者为小组长,该组以小组长的名字命名,分组后打印上墙,增强学生的小组意识。

  其次,明确“共生圈”成员的权利义务。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作业检查、学习上的帮教组织活动、小组的纪律、卫生及班级活动的组织;每个小组成员要增强小组责任意识,行为上遵纪守法,为小组增光添彩,不给小组抹黑。学习上积极主动,不耻下问,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力争小组最佳成绩;整个小组的目标是:互助合作,共同探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争优立先,共同进步,创最佳优秀小组。

  第三,建立“共生圈”评比、奖励机制。小组考核分两项:小组学习考评和小组行为常规考评,两项考评平时单独考评设奖,大型考试后综合考评设奖。小组学习考评由平时考核与考试成绩(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组成。平时考评由小组长对各科作业完成、互助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堂表现量化到分,考评到组,并上报到学习委员,学习委员把各小组平时考评汇总,每周产生八个优秀学习小组,每个优秀学习小组获得一面小红旗,一面小红旗折合10分加入考评。考试成绩为每次大型考试(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小组全体成员的平均总成绩。行为常规考评,由值日班长对小组的卫生、纪律、就餐、午休等量化考评一周一汇总公布。每次大型考试及时对小组全方位进行汇总,按照考核总成绩产生八个优秀小组,并把小组长命名的奖状张贴在小组的两侧。

  第四、“共生圈”定期重组。每学期小组成员根据全班同学的个人考评两次重组,给同学们一种新鲜感,激发了每个小组重新做起,从头再来的竞争意识。

  第五、加强小组的操作落实指导。小组划分后,只是形式,关键是小组的利用与落实。小组课堂上、自习上互助合作的意识,小组长的帮教措施、记录,各任课教师的小组利用等需要及时指导,进一步让同学们明确小组合作、探究、互助共同进步的意义。在竞争中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矛盾也应该及时发现、引导解决。小组的成绩考核应及时,及时把优秀小组的成绩公布、颁奖,及时把优秀小组的奖状张贴,这样更能调动各小组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一年来,通过“共生效应”在班级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我们的班级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形成,学生的小组意识、班级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了浓厚的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小组荣誉感、班级荣誉感增强,提出“今天你以班级(小组)为荣,明天班级(小组)以你为荣”的口号来激励学生。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竞争,更学会了如何做人。由于各小组的共同努力,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由级部12个班倒数第一,进入到级部前七名。级部前一百名由零上升到七人,前三百名由原来的十三人上升到二十五人。相信照这样发展下去,不久的将来,2002级四班一定会步入级部前列。

  面对班级的进步,我不仅再一次反思“共生效应”,它不光是一种管理策略,使一个濒临“死亡”的班级起死回生,找回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增强、挖掘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探究、做人的意识与能力,为美好的人生奠基。“共生效应”也体现了一种理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换给学生。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活动的主人,确应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参与性,让他们去主动参与、探究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合作去解决问题,发挥出最大的创造潜能,从而感受成功的体验,用成功去激励成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人文教育思想。

相关文章:

·“一班两制”的班级管理策略2013-04-21

上一篇: “一班两制”的班级管理策略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